我覺得書名翻譯的不是很理想,從字面上來看,也應該是「華爾街心法」之類的。用「股價為什麼上漲」,讓人誤以為是講解一些供給需求、殖利率之類比較技術層面的東西,但其實,這本書是著重在心理因素對於股價的影響,利用作者本身的經驗以及靈敏的嗅覺,看著某些事件對於人、公司、產業的影響,找出被低估的公司,進而投資獲取利潤。
一般的投資人與檯面上賺取大量財富的投資人,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頂尖的投資人,能解讀一些單純事件背後所隱含的意義與契機;常在投資文章看到有人提到:「當大家都知道的訊息,就不會是賺錢的消息」。就像大家都知道石油只會越來越少,根據供給與需求的原則,石油應該會越來越貴,所以應該去投資綠能或能源的股票與基金。也許短線可以賺到一些小錢,因為這是被炒作出來的題材,否則油價不會在這20~30年間上上下下,應該是呈現一個穩定上升的趨勢。當我們在尋找長線的價值投資,這些大家都知道的訊息,其實並不會賺到多少的利潤,更深一層的,可能必須去衡量,石油變少了,開採的時間與成本是不是符合經濟效益、石油價格的上升會不會改變使用者的生活模式...等等的問題。書中提到:「太過執著於傳統看法的投資人,只會跟廣大群眾有相同的表現」,因為思想過於僵化,看不到新的契機與機會,自然難以獲得優渥的回饋。
但人們常無法克服心理的恐懼,對於未知的不安全感、過往經驗的不愉快,常常造成我們做了功課,仍無法理性的做出決定。市場是由太多種不同的人所組成,在市場上的人,擁有不同的生活背景、思考邏輯..等,可能一個環節小小的改變,就造成整個市場的反轉。這也點出了整本書的主旨,心理因素造成市場的影響。我覺得投資就是有學理根據的賭博,賭的是超越50%的勝率。當掌握到更多的資訊,提高了勝率,也降低自己的恐懼,在別人的恐懼中,看到了不一樣的機會。
投資有趣的是,我們必須利用感覺去尋找機會,然後用這些機會所產生的資訊,去克服感覺。在第七章開頭就提到:「我們總是設法為自己的行為自圓其說。當我們因為好運而獲利時,我們會將他們歸因於自己的聰明;而通當愚行或粗心造成損失時,我們就將視情歸咎於運氣不好。我們相信市場會『記得』或『在乎』我們當初是多少錢買近某支股票的,或是當其他股票一路下跌之際,我們總以維持有的股票會上漲」。很多文章也提到過,投資的績效,常常決定在所謂的投資策略,因為感覺,常使有用的資訊變成無用的廢物。在這一年多來的觀察,也真能驗證這樣的道理;在一年前的這時候,大多數的文章都在討論該不該停損贖回,因為那時太多的事件排山倒樹而來,讓投資人充滿絕望,看不到底,如果是有投資策略的人,要碼早就停損出場,要嘛繼續持有,不會在這損失最大的時間點離場。讓我們將時間拉回現在,現在市場一片樂觀氣氛,我們可以觀察看看,目前因為樂觀進場的投資人,之後的績效是如何。
對於投資的策略,作者也提到了一個觀念:「對投資的是當觀點不是看你賺了多少錢,而是看你在特定時點所冒的風險和得到的報酬是不是正比」,這是相當值得玩味的一段話。我覺得就是期望值的概念,風險在這裡我會解釋成為下跌的機率,今天如果從10元漲到11元的機率是70%,下跌到9元是30%,我的期望值是10.4,在這個時間點,當然選擇繼續持有,反之就選擇贖回,因為你所承受的風險,已經高過於你可能得到的報酬。如果以長期投資而言,設停利點的策略其實可以來討論看看(我下一篇文章目前計畫是寫關於定期定額停利與不停利的比較,會舉實際的例子來驗證,如果不符合我的假說,我就不會PO了,XD);但如果以短線投機來說,可能情況就略有不同。
既然上一段提到了風險,我在引用書中的一句話:「市場或生意中永遠有風險,他們不過是被轉移或被賣掉而已」。再引用之前李家誠接受周刊訪問的回答:「你一定要先想到失敗,從前我們中國人有句做生意的話『未買先想賣』,你還沒有買進來,你就先想怎麼賣出去,你應該先想失敗會怎麼樣。」,這裡我想提的重點是,在你準備投入市場前,你要先想到風險,然而這個風險只可能被轉移到別的地方,但不可能消失。因此當有理專或其他人推薦一個金融商品,如果這項金融商品被誇的天花亂墜,可能從言語或文字上都找不到破綻,這時你該思考的是,這項商品的風險轉移到哪了?舉個例子,有在碰債券基金的可能就曉得,有些債券是固定配息的,看起來好像跟一般債券基金相同,一樣隨著市場漲跌,但還有固定配息,是不是物超所值!看到這我們反而該思考,他比一般債券基金多出來的固定配息報酬的風險,到底是被轉價到其他部分?還是只是被隱藏在我們無法直接查覺得地方?答案很簡單,一般的固定配息債券基金,配息只是從淨值直接扣取,也就是說,配息時基金的淨值會下跌,你所得到的固定報酬的風險不過被轉價到淨值上面而已。雖然舉的例子不是很恰當,但是要提醒大家,考慮風險的重要性。
本書的第十章「虛報的營利」,是我收穫良多的一章,提及了一些公司為了吸引資金,在會計會報上將各種數字合法的做假,而且也舉了個有趣的例子,來解釋說明市場上如何利用夢、題材來吹起泡泡。例子是這樣子的,假設作者與幾個朋友組成一家公司,消瘦他們握有專利的螢光鬱金香,並且發行了股票。此時有個股票分析師提出了一份報告,宣稱由於雅痞的收入激增,加上產品頗具特色,預估發光植物錢在的市場價值高達十億美元。當然公司也發佈一些營運計畫,計畫將這些專利更進一步的運用在其他植物...等等物品上,就這樣,可能股股價可能在上市的第一天,就從10美元飆漲到100美元,但此時,這間公司壓跟還沒銷售出一支螢光鬱金香,不過市場價值馬上高達一百億美元,相當於一家銷售量達75億美元、雇用7500員工的傳統零售市場,就一直利用媒體或各種管道吹捧,一個泡泡就這樣越吹越大,這是一間還沒有收入的公司;市場上有一句話:「怎麼上去,就怎麼下來」,所以當媒體大肆宣傳一個市場或一個產業,這是就該想想市場支撐的力道在哪?並且根據前幾段提到的,當一個大家知道的消息,就已經不夠成一個足以賺錢的消息。
既然前提到一些有關價值的概念,這裡也分享一些書中我覺得不錯的句子;「股票真正的價值多少,要看這家公司解散後留下多少資產以及可回收的帳款」、「一支股票的市場價格和本身的價值,是不會告訴你任何未來發展的」。打算長期投資的投資者,不要只被帳面價值所蒙蔽,更需花點時間了解一下公司的結構。
剛開始,覺得這本書根本就只是作者的傳記,以及宣揚作者的事蹟,根本沒提到我想看到股市漲跌的一些原理。但越看後面越有趣,而且,在這期間,我又看到了一些網路上的文章,看到人家怎麼把一個單一事件,慢慢的拆解,去找到背後的關係與隱藏的意義,再回來看這本書,才豁然開朗,才知道利害的投資人,他的思維是什麼,一開始怎麼評直覺猜測,然後再用猜測去找尋資料,再用這些資料去驗證自己的推測,不斷的循迴找到有價值的投資標的。
看了一些文章跟書之後,真的覺得投資跟投機並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有太多的知識與常識必須了解,雖然了解一些社會的動態,還有一些關於身旁的產業是蠻有趣的一件事,但確確實實是蠻花時間的一份工作,也難怪ETF會越來越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