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讀書心得]股價為什麼上漲(The Mind of Wall Street)

我覺得書名翻譯的不是很理想,從字面上來看,也應該是「華爾街心法」之類的。用「股價為什麼上漲」,讓人誤以為是講解一些供給需求、殖利率之類比較技術層面的東西,但其實,這本書是著重在心理因素對於股價的影響,利用作者本身的經驗以及靈敏的嗅覺,看著某些事件對於人、公司、產業的影響,找出被低估的公司,進而投資獲取利潤。
一般的投資人與檯面上賺取大量財富的投資人,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頂尖的投資人,能解讀一些單純事件背後所隱含的意義與契機;常在投資文章看到有人提到:「當大家都知道的訊息,就不會是賺錢的消息」。就像大家都知道石油只會越來越少,根據供給與需求的原則,石油應該會越來越貴,所以應該去投資綠能或能源的股票與基金。也許短線可以賺到一些小錢,因為這是被炒作出來的題材,否則油價不會在這20~30年間上上下下,應該是呈現一個穩定上升的趨勢。當我們在尋找長線的價值投資,這些大家都知道的訊息,其實並不會賺到多少的利潤,更深一層的,可能必須去衡量,石油變少了,開採的時間與成本是不是符合經濟效益、石油價格的上升會不會改變使用者的生活模式...等等的問題。書中提到:「太過執著於傳統看法的投資人,只會跟廣大群眾有相同的表現」,因為思想過於僵化,看不到新的契機與機會,自然難以獲得優渥的回饋。
但人們常無法克服心理的恐懼,對於未知的不安全感、過往經驗的不愉快,常常造成我們做了功課,仍無法理性的做出決定。市場是由太多種不同的人所組成,在市場上的人,擁有不同的生活背景、思考邏輯..等,可能一個環節小小的改變,就造成整個市場的反轉。這也點出了整本書的主旨,心理因素造成市場的影響。我覺得投資就是有學理根據的賭博,賭的是超越50%的勝率。當掌握到更多的資訊,提高了勝率,也降低自己的恐懼,在別人的恐懼中,看到了不一樣的機會。
投資有趣的是,我們必須利用感覺去尋找機會,然後用這些機會所產生的資訊,去克服感覺。在第七章開頭就提到:「我們總是設法為自己的行為自圓其說。當我們因為好運而獲利時,我們會將他們歸因於自己的聰明;而通當愚行或粗心造成損失時,我們就將視情歸咎於運氣不好。我們相信市場會『記得』或『在乎』我們當初是多少錢買近某支股票的,或是當其他股票一路下跌之際,我們總以維持有的股票會上漲」。很多文章也提到過,投資的績效,常常決定在所謂的投資策略,因為感覺,常使有用的資訊變成無用的廢物。在這一年多來的觀察,也真能驗證這樣的道理;在一年前的這時候,大多數的文章都在討論該不該停損贖回,因為那時太多的事件排山倒樹而來,讓投資人充滿絕望,看不到底,如果是有投資策略的人,要碼早就停損出場,要嘛繼續持有,不會在這損失最大的時間點離場。讓我們將時間拉回現在,現在市場一片樂觀氣氛,我們可以觀察看看,目前因為樂觀進場的投資人,之後的績效是如何。
對於投資的策略,作者也提到了一個觀念:「對投資的是當觀點不是看你賺了多少錢,而是看你在特定時點所冒的風險和得到的報酬是不是正比」,這是相當值得玩味的一段話。我覺得就是期望值的概念,風險在這裡我會解釋成為下跌的機率,今天如果從10元漲到11元的機率是70%,下跌到9元是30%,我的期望值是10.4,在這個時間點,當然選擇繼續持有,反之就選擇贖回,因為你所承受的風險,已經高過於你可能得到的報酬。如果以長期投資而言,設停利點的策略其實可以來討論看看(我下一篇文章目前計畫是寫關於定期定額停利與不停利的比較,會舉實際的例子來驗證,如果不符合我的假說,我就不會PO了,XD);但如果以短線投機來說,可能情況就略有不同。
既然上一段提到了風險,我在引用書中的一句話:「市場或生意中永遠有風險,他們不過是被轉移或被賣掉而已」。再引用之前李家誠接受周刊訪問的回答:「你一定要先想到失敗,從前我們中國人有句做生意的話『未買先想賣』,你還沒有買進來,你就先想怎麼賣出去,你應該先想失敗會怎麼樣。」,這裡我想提的重點是,在你準備投入市場前,你要先想到風險,然而這個風險只可能被轉移到別的地方,但不可能消失。因此當有理專或其他人推薦一個金融商品,如果這項金融商品被誇的天花亂墜,可能從言語或文字上都找不到破綻,這時你該思考的是,這項商品的風險轉移到哪了?舉個例子,有在碰債券基金的可能就曉得,有些債券是固定配息的,看起來好像跟一般債券基金相同,一樣隨著市場漲跌,但還有固定配息,是不是物超所值!看到這我們反而該思考,他比一般債券基金多出來的固定配息報酬的風險,到底是被轉價到其他部分?還是只是被隱藏在我們無法直接查覺得地方?答案很簡單,一般的固定配息債券基金,配息只是從淨值直接扣取,也就是說,配息時基金的淨值會下跌,你所得到的固定報酬的風險不過被轉價到淨值上面而已。雖然舉的例子不是很恰當,但是要提醒大家,考慮風險的重要性。
本書的第十章「虛報的營利」,是我收穫良多的一章,提及了一些公司為了吸引資金,在會計會報上將各種數字合法的做假,而且也舉了個有趣的例子,來解釋說明市場上如何利用夢、題材來吹起泡泡。例子是這樣子的,假設作者與幾個朋友組成一家公司,消瘦他們握有專利的螢光鬱金香,並且發行了股票。此時有個股票分析師提出了一份報告,宣稱由於雅痞的收入激增,加上產品頗具特色,預估發光植物錢在的市場價值高達十億美元。當然公司也發佈一些營運計畫,計畫將這些專利更進一步的運用在其他植物...等等物品上,就這樣,可能股股價可能在上市的第一天,就從10美元飆漲到100美元,但此時,這間公司壓跟還沒銷售出一支螢光鬱金香,不過市場價值馬上高達一百億美元,相當於一家銷售量達75億美元、雇用7500員工的傳統零售市場,就一直利用媒體或各種管道吹捧,一個泡泡就這樣越吹越大,這是一間還沒有收入的公司;市場上有一句話:「怎麼上去,就怎麼下來」,所以當媒體大肆宣傳一個市場或一個產業,這是就該想想市場支撐的力道在哪?並且根據前幾段提到的,當一個大家知道的消息,就已經不夠成一個足以賺錢的消息。
既然前提到一些有關價值的概念,這裡也分享一些書中我覺得不錯的句子;「股票真正的價值多少,要看這家公司解散後留下多少資產以及可回收的帳款」、「一支股票的市場價格和本身的價值,是不會告訴你任何未來發展的」。打算長期投資的投資者,不要只被帳面價值所蒙蔽,更需花點時間了解一下公司的結構。
剛開始,覺得這本書根本就只是作者的傳記,以及宣揚作者的事蹟,根本沒提到我想看到股市漲跌的一些原理。但越看後面越有趣,而且,在這期間,我又看到了一些網路上的文章,看到人家怎麼把一個單一事件,慢慢的拆解,去找到背後的關係與隱藏的意義,再回來看這本書,才豁然開朗,才知道利害的投資人,他的思維是什麼,一開始怎麼評直覺猜測,然後再用猜測去找尋資料,再用這些資料去驗證自己的推測,不斷的循迴找到有價值的投資標的。
看了一些文章跟書之後,真的覺得投資跟投機並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有太多的知識與常識必須了解,雖然了解一些社會的動態,還有一些關於身旁的產業是蠻有趣的一件事,但確確實實是蠻花時間的一份工作,也難怪ETF會越來越流行。

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理財常用公式與名詞

72法則: (72/預期報酬率) = N年後本利比會倍數成長


時間價值:









年金概念(一年複利一次):













年金概念(一年複利多次):x為一年複利次數







風險量化:

報酬風險比(Sharp):( (預期報酬 - 定存報酬) / (投資標準差 - 定存標準差) ) =>每承擔一風險可得到多少報酬補償

貝他值 = (投資標的報酬 / 整體報酬) =>投資標的為整體報酬的倍數

Jensen Index(詹森指數) =>Alpha=(Rp-Rf)-Bp(Rm-Rf)------->Bp=貝他值
(用來衡量選股能力;扣除大盤影響後,平均能額外增加的報酬率)

某投資組合的平均報酬率(Rp)為14%,
貝他係數(Bp)為0.8
無風險利率(Rf)為8%
市場報酬率(Rm)為13%
代入上列公式:則ALPHA指標為2%(0.02)

系統風險:指整個市場波動相聯繫的風險,無法避免的風險,如金融風暴,不管投資哪個區域,皆無法規避

非系統風險:與某一企業或某一行業特有的風險

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讀書心得]資產配置投資策略

不管是投機或投資,都會提到所謂的交易策略,投機的停利停損,投資的買進持有,或彼此交叉應用,為的就是克服人性的貪婪與恐懼。大家都知道低買高賣,但沒有人說得準低點高點,往往都是在一頭熱時,高點購入,市場一片哀嚎時,跟著賣出。人常常會受到外在環境所影響,而做出不理性的判斷,因此,才需要利用一些交易策略、機械式操作方法以避免主觀認知影響。而這本書所提的正是資產配置的策略,如何利用不同的投資標的、不同的投資比例,降低風險提高獲利的方法。這本書主要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利用一些數據來說明為何要做資產配置,第二部分說明目前市場上有哪些投資標的可供選擇,第三部分則提供一些案例來做說明。
第一部分提到一些蠻重要的觀念,像是平均報酬相同時,標準差大者,雖然在短期內可能獲得較高的報酬,相對的風險也會變大,且以長期來說,複利效果會較差,因為波動幅度大,指數的影響相對就降低了。而另一個重要觀念,在做資產配置時,希望標的之間盡量找到負相關程度高的。以上面的觀念來說明,如果平均報酬相同的話,正相關標準差相對於負相關的大,負相關之所以標準差小,是因為當一個正走向與附會取得平衡,如此可以降低標準差。不過,通常很難有標的能長時間能走勢相反的,像是債券與股票、美元與黃金,雖然在主體認知上,這兩類往往會成相反走勢,但最近這兩類卻呈現正相關走勢,但這也不令人意外,因為經濟本來就難以準確的預測,眾人的消費行為沒有一個準則,所以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因此在資產配置的觀念中,不去做過多的行情預測,而是適時適當的去調整比例。
所以在做資產配置要考慮以下三點:
1.未來風險、報酬與資產類別相關程度無法預知,因此不可能有預知完美的投資駔合。
2.資產類別較多的投資組合通常優於較少的投資組合,但超過12種分散投資的效益就會遞減,且會增加管理成本。
3.最棒的投資組合就是符合自己的需要。需要的是一份好的計畫,不是完美的計畫。
第二部分簡單介紹一些投資產品,這部分如果要深入研究的話,可能還必須自行去尋找相關的資料去補足。這裡節錄一些我得到的新知識。匯率波動是影響國際投資效果重要因素之一。由財務會計的觀察,每家企業只能設籍於單一國家,財報只能採用單一貨幣計價。如果投資組合夠分散,市場風險因素、規模風險、價值風險會決定投資組合表現。
第三部分則是我認為最重要,也是獲取最多知識的部分。要投資當然要先預測行情,因此資產配置關鍵要素之一就是合理的行情預測,書中他提出兩種模組;1.風險調整後報酬:透過市場歷史價格波動率,預測各種資產類別相對的未來績效。2.採用經濟因素:像是利用政府公布的GDP等數據預測未來經濟走向。
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念,價格變動率本身並不是風險,而是衡量某種經濟風險的統計值;像股票的價格變動或債券的市場價格等,這種波動本身就屬於正常現象,而我們關心的是這些數據帶來什麼影響,像是股票價格的變動代表大家對於公司盈餘預測的看法;債券市場價格的變化說明投資者對於通膨的看法。由此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數據去判斷未來的經濟走向,來選擇適合的投資組合,而不是只關注價格的短期波動。這觀念就會應用在上面所提的第一個模組,用這些歷史資料去預測未來走向。不過當經濟狀況發生變化或產生不確定性時,價格波動率會發生突兀的變化,但每種資產類別的價格波動率,相對於其嘎資產類別而言,大體上是相當穩定的。所以藉由分析各種投資蘊含的風險,然後加總承擔相關風險而得到的報酬溢價,就可以估計該投資的預期總報酬。舉例來說:通膨3%、國庫券的無風險實質報酬0.5%、大型股票的股票風險2%,所以總體累計的報酬率就是5.5%。
以經濟因素預測報酬,ˋ根據經濟成長假設,採用由上而下的架構。由於企業盈餘最終會反映於股價,經濟成長預測可以用來用測股票報酬。
股票報酬 = 每股盈餘成長 + 現金股利 + 市場本益比變動
盈餘成長:企業盈餘是股票市場的長期驅動力樣。盈餘來自於GDP成長。
現金股利:企業會把一部分盈餘當作現金股利。股利分配的越多,意味企業可保留、可供投資的資金越少,因此未來盈餘成長可能會受影響。
市場本益比變動:本益比是股票投資人對於每$1盈餘所願意付出的代教;投資人如果相信企業實質盈餘成長會增加,就願意支付更多的代價來換取預期盈餘流量,所以本益比提高。市場本益比變動會影響整體投資報酬,但完全不會影響股利。
美國聯邦準備委員會(簡稱聯準會,FED),其實就有點類似我國的央行,其主要的任務,1、控制GDP成長速度而達到充分就業目的,2、控制通貨膨脹。所以美股就從FED的貨幣政策,或發布的相關訊息做為判斷,同樣的,台股也可以根據央行的消息就行判斷。
上面有提到本益比,是個還蠻好觀察基本盤的數據,因此本益比我們可以觀察下面幾點:
1、本益比會隨通膨情況變動;通膨上升,企業未來盈餘的現值會減少,導致股價下跌,本益比也會跟著往下調整;反之,通膨壓力減緩,企業盈餘的外來購買力提高,股價也會跟著走高。
2、如果多數投資人相信企業盈餘的成長速度將快於平均水準,股價將因盈餘預期增加而上漲,本益比也會跟著上升;如果盈餘成長不能按照預期發展,本益比還是要回歸常態水準。
企業盈餘會因為經濟循環而波動,所以本益比也起伏不定,因此,又發展出了一種新的數據,股價/GDP,如此又可以避開本益比造成的雜訊。
固定收益如債券的報酬較股票容易預測,因為通常只受利率影響。固定收益報酬=投資當時的殖利率+殖利率變動;殖利率變動=通膨、無風險報酬、信用碼差的變動。而利率走是主要受到兩個因素影響,實際通貨膨脹與預期通貨膨脹。實際通貨膨脹轉具,利率會走高、債券價格下跌。如果通膨壓力緩和,利率會下降,債券價格上漲。而通膨預期發生變動,也會造成利率變動。但,如果預測錯誤,則利率會朝反方向調整。但是預測利率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幾乎不可能預測通貨膨脹變化或信用碼差變動,因此,預測要稍微保守一點;寧可實際狀況讓我們驚喜,而數無言以對。
最後,提到了一些行為財務學。書中提到,累積財富的3要素:恆心、時間與成本控管。而根據研究顯示,金融市場行情並不是造成投資計畫失敗的原因;投資計畫失敗的主要原因,通常是投資人本身所造成的。在行為財務學裡觀察到,當股市處於漲勢時,人們看法較樂觀;處於下跌行情,看法則比較悲觀。巴菲特之所以能讓波克夏在20多年成長了數萬倍,很重要的一點,即是別人悲觀我樂觀,別人樂觀我悲觀,但要完全克服人性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且投資人往往過度強調最近發生的資訊,對長期基本面不夠重視。所以人們通常會購買近一年表現最好的基金。且,一般人所謂的「好」投資或「壞」投資,往往也是根據最近的價格表現判斷(也就是自己賺賠多少做為判斷),而非考慮經濟基本面。對於個股也是類似的情形,對於價格偏高的股票,投資人對於企業未來的盈餘能力總是太有信心;反之,對於盈餘成長潛能信心不足。
行為財務學也提了 些很有趣的現象,像是:人們通常不願承受自己判斷錯誤,因此很多人願意支付高額費用給經紀人或者投顧,讓他們成為代罪羔羊;也提到,過度自信的投資人,總是相信自己擁有足夠的知識與資訊,遠超過其實計的擁有的程度。所以這些人的交易過度頻繁,績效反而不如市場。更有趣的統計是,通常過份自信的投資人是男性,相較於男性,女性對市場通常都比較有長期的看法,女性較能夠堅持原訂計畫,表現往往較好。
這本書,老實說對於初學來說會比較深一點,因為著重在於數據的呈現,所以有點偏向教科書的解釋方式,比較沒這麼生動。且提到一些名詞也比較有深度,不過的的確是資產配置的一本好書,因為利用數據總是比用文字說明來的更有說服力。我也必須再多翻個兩三遍,並且還須不斷的擴充相關的知識,才能真正的了解其中的意涵。

2009年1月23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 M型窮人只要面紙不要印鈔機

這本書是我跟我姐去聽理財講座拿到拿到的,前面覺得講的很有道理,但最後的感覺不過就是「富爸爸窮爸爸」與「吸引力法則」的綜合版,(吸引力法則很簡單但對我意義非凡,有需要的可以跟我借),而且,整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不斷找寓言、找故事去論述他的觀念,看到後面覺得有點度濫,不過就那些東西講來講去,還要我花這麼多時間看。但也不是一無是處,如果沒有看過富爸爸窮爸爸,可以當作簡易版的富爸爸窮爸爸入門。
整本書主旨就是:「建立持續收入系統,不要掉入有做才有收入的陷阱」。這個論點不難了解,只要看看這波的經濟不景氣,有的被裁員、有的放無薪假,科技新貴?以前人人認為的金龜婿,現在也是岌岌可危阿。想想,現在有哪個工作,能穩穩做個2、30年還保有競爭力?(如果說公務員我同意,但,如果單存想靠公務員薪水達到財務自由是非常困難的),哪一間企業能在十年、二十年內都不受其他競爭者的威脅?老實說我現在完全舉不出例子,那你有信心自己能苦幹實幹,3、40歲還可以跟頭腦轉的比你快的年輕人競爭嗎?這個年代已經不是功能導向了,要作出functionarity不難,重點是創意!
這本書用M型社會來當開頭,真的是再漂亮不過了,書中提到「領薪制度是窮人的製造機」,因為有錢的人錢滾錢,用別人的時間跟力氣在賺錢,窮人永遠用自己的時間在換錢,貧富差距只會越拉越大。所以我們必須懂得如何開源。那節流呢?總可以靠省錢累積一桶金吧!這句話沒有錯,但錯在很多人誤用,怎麼說呢?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全世界最節省的就是乞丐」,有沒有心頭一震?因為人們會犯個壞毛病,省了小錢,花了大時間。要把時間與錢花在對的事情上,對的事情指的就是建立持續收入系統。我贊同作者大力推薦建構持續收入系統,但由於作者是某個傳直銷公司的會員,雖然我大致上了解這間傳直銷公司的運作模式與營收方法,經營模式的確很不同,也許真能做到持續收入,但他極力推薦以及推翻一些作法我就覺得很不欣賞;他提到創業開店是壓死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生意不好店倒,生意好人倒,話是這麼說不錯,但把格局放得太小,開店在草創期的確樣樣要自己來,但如果經營者有規劃的經營,雇用員工、開發加盟...等,這樣的經濟效益才會越滾越大。
最後我把一些書中我還蠻愛的句子節錄上來,供大家好好思考一番:「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過:人們最常犯的錯誤和盲點,就是把一個連鎖事件當成一連串的獨立事件」,舉例來說,今天如果你想買一台車,不僅僅是買那台車的價值而已,你必須考慮到養車的花費、貸款的利息、停車位的問題...等等問題,不過也奉勸大家,把東西建構在價值上而非價格上,值得的東西就努力去追求。「人可以因為夢想而忙碌,卻不能因忙碌而放棄夢想」,「一個人如果不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標,只因為恐懼貧窮而賺錢,很容易陷入瞎忙的循環中」,「生命太短,不該為不足道」。
人生短短,雖然錢很重要,只要肯,賺錢不是難事,所以不要一輩子就只是追著錢跑,所有東西的價格都是別人訂的,重要的是,在自己心中的價值是什麼,有錢人可能需要一架個人專機,以證明他的身價,那身為小老百姓的我們,擁有一部能帶著家人到處遊玩的休旅車,也許價格天差地遠,但這不也是種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