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基金理財的六堂課

就我看過幾本坊間的理財入門書籍,其實內容都大同小異,像定期定額可以分散風險,但有些書籍(尤其在大多頭期間出版的書),往往忽略風險帶給投資者的影響;像我看投資公會秘書長蕭碧燕所寫的「買基金為自己加薪」一書,雖然對新手而言是相當容易入門的實用手冊,持續定期定額如果走過一個景氣循環的確能有不錯的獲利,但書中卻沒提及,在空頭時代,不好好檢視基金,基金可能會面臨被清算的命運,這可不是堅持定期定額就可以解決的事。而這本「基金理財的六堂課」,是網路上大家所推從的新手入門書籍,雖說有些觀念可能也沒有完全提及或者不同投資者所需注意到的事項,也許這些也很難用一本書一一說明,但對於初入投資領域如我的人,受益匪淺,可以釐清不少觀念,也可以更深入了解一些基金會使用到的相關數據及工具。不過如果有看過邱教授的另一本「第一次買基金就上手」,可能會發現有章節有重複的部分,因此網路上也會建議,先從「第一次買基金就上手」建立基金的基本觀念,再從「基金理財的六堂課」更深入的了解買基金必須注意的問題。在這篇文章內,我就我所吸收到的知識與大家分享,因為每個人所蒐集到的資訊不同,所讀過的書籍也不同,因此有些我已懂得可能就不會列出,我所不懂的可能你已經了解,如果想要更進一步了解,就歡迎自己去細細品嘗囉。
理財這門課首重資產配置,若要深入細分可能不是一般大眾所能理解,因此常會簡要的利用年齡做為資產配置的依據;而本書提及一個頗為實用的方法,用一百減去你目前年齡,即為你可以考慮投資高風險(如股票)的比例,例如:我目前22歲,那我可以投資高風險的比例即為78%。雖然有些粗糙,不過在剛接觸資產配置時,是可以參考的,先建構大方向,再依據自己的能力與能承擔的風險,去進行微調,可不是說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以這個比例去市場廝殺阿。
在投資領域,如果以最粗劣的方法畫分,通常用三種面向進行投資標的的分析,分別為:基本面、技術面、消息面。所謂的基本面,以要投資一家公司來說,通常是沈是該公司的財務報表,看其資金流動等等數據做為判斷;技術面的話,可能就是利用一些均線、KD線等等,去判斷其趨勢;消息面,通常就是看一份訊息對其公司的影響,例如有一份政策對於某公司屬於利多,可能會考慮加碼,反之則減碼。在本書中提到市場效率的觀念,所謂的效率市場,市場上的資產價格反映所有相關訊息的狀態。弱勢效率,股票的價格反映出所有過去價格所包含的資訊,技術分析就無法再對未來價格有效的預測;半強勢效率,股票價格已反映所有公開資訊,此時基本分析也就多於了;而一個強勢市場,連內線消息都已反映,因此,就算擁有內線消息,可能也無法從中獲利。蒐集這些資訊容易,但如何判斷市場屬於何種效率市場?哪些資訊已經反映在價格上?因此現在也越來越多人提倡ETF(指數型基金),一種價格隨著大盤指數而波動的金融產品,免除了人為動操控的缺失,至於ETF並不在此篇網誌討論的範圍,就不詳述了。
定期定額時間越久,分散風險的作用會逐漸減弱,是不是有顛覆你的觀念?好像很多書都沒有提到,Why?雖然定期定額的確有分散風險的作用,但對於金融機構來說,定期定額是可以定期定額跟你收手續費,而且你定的越久,他就收的越多,他們怎麼可能跟你說這背後的意義呢!其實很簡單的就可以說明,為什麼定期定額時間越久越沒有分散風險的能力。因為定期定額開始單位數少,所以當你下一筆買進時,所佔你總單位數的比例高,因此他能有效的將你的成本拉低;相反的,定期定額久了,單位數累積多了,後來買進的單位數,相對於本身擁有的單位數而言少了,因此他對整體成本的影響變低了,能分散的風險就低了。所以定期定額非萬靈丹,過去的媒體把他太神話了,雖然他是個儲蓄的好方法,但我還是要強調,你要懂得你投資的是什麼,還有你資產配置的策略是什麼。
由於他很多篇幅與"第一次買基金就上手"太相似,偏重於基金是什麼,而不是一些投資理財的觀念,因此就寫到這裡,希望大家有所收穫,也希望各位能多提供點意見囉

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讀書心得] 不理財也發財 & 買錯基金也賺錢

自己在投資理財領域中還是個新手,但在看過許多書籍與文章後再回看這兩本書,內容顯得較為初淺,但以我而言,仍可從中學習到一些新的知識與觀念。學問就是不斷的堆積,雖然這兩本書稱不上是聖經本,但還是值得一讀的,至於有沒有收藏的必要呢?呵...以我而言,圖書館借,重點節錄,好像就夠了,所以我才會寫這篇網誌阿!
「不理財也發財」書中前四章,我覺得寫得不盡理想,有些語意讓人誤解。雖他主旨是希望大家瞭解投資與理財的意義、要大家不要荒廢本業、要大家瞭解投資工具,也許作者把理財與投資視為同一,而我將之視為不同,所以造成閱讀上的誤會,但也因此我才會興起寫出前一篇網誌「投資理財小感想」,希望將兩者區分清楚。例如書中提到「理財投資的目的主要是謀求生活保障」,但對我而言這僅只於理財,投資主要的目的為賺取穩定的現金流,更簡單的說,理財是累積財富,投資是創造財富,因此你會說投資自己而非理財自己。因為受「富爸爸,窮爸爸」一系列書籍的影響,在「不理財也發財」有的觀點我不是很認同。他強調「最穩健的投資方式是保住飯碗」,整體看起來是沒錯,但會不會讓人誤以為這是萬無一失的方法,進而只是在職場上尋求財務保障?不過這部份就先留給各位去思考,如果我有機會寫下「富爸爸,窮爸爸」的讀書心得,再與大家分享尋求財務保障的潛在風險。
不過他在第六章之後提到的一些數學公式,像是報酬率與風險的量化工具,倒是頗實用,如果有機會我會想辦法將這些公式再po上來,希望能匯集成一個有用的資料庫。
最後一章提到一些搭配資產配置的投資策略以及其優缺點,與大家分享:
1.買進持有策略:將最低可接受的價值放入定存(可視為零風險),其餘投入股市,如此一來即可保 本
2.追漲殺跌策略:先將資產配置一定比例,當股市(有風險市場)下跌時賣出,轉換為定存(無風險投資),雖然在有風險市場下跌時可降低風險,但當此股市飛漲時,就會降低獲利機會。
3.反向操作策略:與追漲殺跌策略剛好相反,在股市跌時目標風險增加,股市漲時目標風險降低。
別小看這些策略,就如我前一篇所提及,投資首重策略,別憑直覺去判斷趨勢,唯有擬定好策略並徹底執行,才能夠得到較好的報酬。
「買錯基金,也賺錢?!」也沒有驚人的語錄,倒是有蠻多實用的東西以及依些商業上的術語,可以讓你了解有些基金績效莫名的好,其實背後是有玄機的。
一、年報酬率與累積報酬率:這點要區分清楚,如果一檔基金成立十年,其報酬率20%,這時你就要有所留意了,如果為平均報酬率,那這檔真的是個不錯的基金,但如果為累積報酬率,這個平均年報酬率經過複利計算,平均報酬率還不到2%,這差異可大了,因此在看績效表時,也必須仔細端詳其意義。
二、年平均報酬率與年化報酬率:年平均報酬率為每年報酬率加以平均所得報酬率,而年化報酬率則考慮複利因素,因此同一檔基金,平均報酬率通常高於年化報酬率,因此僅以平均報酬率來看,可能會高估其報酬。
三、時間的擷取:往往為了績效漂亮,投信公司會擷取趨勢上揚的期間作為報酬率的換算,因此在觀看績效表時,也必須住要到其計算開始日期截止日期,以避免只看到該基金在多頭的表現而忽略空頭的風險。
四、參考比較的因素:不同類型的基金如果與不對的指數或不對的類型相比較,必然會出現不正確的結果;如以一個能源基金與債卷相比較,債卷的績效是很難超越能源的,但只觀看到績效,卻沒注意到能源基金的風險也相對於債卷來的高,因此在比較時不可不慎。
除了這些,還有一個更為實用的小觀念;什麼時候該贖回基金,相信對於各位投資者來說,再重要不過了。他提出了幾個要思考是否要賣出的因素:
一、誤上賊船買在最熱時:當一個已經被喊到爛的熱門標的,當你興沖沖跟著人家一起投入時,這時你就得開始注意,如果有趨勢向下時,就要考慮設立停損點,認賠賣出,以避免長不回當初購買的價位,這對單筆投資頗為重要,至於定期定額而言,必須附加考慮其標的的前景為何,如果前景看好可以繼續投資,如果不看好則設立停損。
二、績效明顯落後同類型基金:當一檔基金長時間落後其相對應指數或同類型基金,此時可能要思考,投資團隊是否能力不佳;如果在多頭時漲輸人家,在空頭時又跌得比別人多,此時就得好好檢視此檔基金是否適合繼續投資。
三、投資策略和投資哲學改變:如果原本一檔基金以穩健保本為終旨,但其期間不斷進行高風險的投資,此時違背此基金的原則,得考慮是否脫手。
四、經理人或投資團隊大異動:雖然一檔基金的好壞並不完全取決於經理人,但更換經理人勢必在投資策略上會有些許不同,因此必須要仔細觀察新經理人的投資策略為何,是否該轉換成其他檔基金,既然經理人都會有影響了,更不用說整個團隊異動其所造成的影響。
五、基金公司發生負面消息
六、自己的投資目標已改變

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投資理財小感想

投資理財、投資理財,廣告常撥,人們常說,但就我個人看法,應該要切卻將之分開定義清楚。也許做的事情相同,想法上得差異,進而影響操作策略。雖然我不知學理上是否有明確的區分,以下我會就我個人的體悟去定義這兩件事情,也歡迎批評指教。
理財的意義,是在有限的能力下,縮短達成目標的時間,因此其重點並非致富,先求保本再求保值(ex抗通膨),最後達到期望報酬。所以我認為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時間壓力,根本不需要做理財的動作,只需把錢存入銀行定存,這樣就夠了,因為現金是最實用的東西。購買任何金融商品皆有風險,如果你不需要報酬,何須承擔風險?
投資的意義就不同,求的就是賺錢,但可能沒有時間上得限制,看的是投資標的的潛力。因此你必須瞭解一個產業或一個公司的營運,未來前景,還有許多專業指標,因此你需要有敏銳的嗅覺且必須做好必要的功課。
但就我的觀察很多人是用不對的想法做不對的事情進而導致策略上得錯誤;
用投資的觀點去做理財,把理財當成賺錢的工具,沒考慮報酬與風險關係、沒有加入時間的因素,目標時間還未到時,市場景氣大好,貪圖報酬,不適當獲利了結,等到目標時間到時,景氣急轉直下,報酬負值,那是該續抱等待機會,延後目標的實現,還是認賠殺出?這些是在做理財規劃之初就必須設想到的問題,如此才可根據不同的景氣做最適當的策略修正。可是普羅大眾卻在最後才思考這問題,跟著群眾買高殺低。
用理財的觀點去做投資,看好的標的短時間跟著市場趨勢漲跌,在市場低迷時設立停損點,那當初投入這個標的的意義為何?不是看好他的潛能後勢看漲嗎?
所以在你準備把錢丟出去前,請先想想你要做的是什麼?而非市場大好時跟進,大壞時殺出,標準的買高殺低,別用你當時的直覺做決定,請用當初的策略做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