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讀書心得]逆時針

我們都認可心理會影響生理,即便我們這樣以為,可是當身體健康用科學方法分析,往往會將生理與心理畫分開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科學利用統計的方法,去歸納疾病的原因,雖然科學是有一定的準確度,但,學過統計機率或者說學科學的,都知道,有通則就有例外,就像常態分佈,即使3個標準差已經可以涵蓋99.7%的狀況,但總是無法百分百準確,難道經由科學的判定後,不會是那些沒有涵蓋到的部分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因為既有的觀念,對某些現象、狀況的不用心,因而拒絕相信其可能性。書中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理論,『可能性心理學』。可能性心理學有幾個先決條件,一、要假設不知道自己可能做些什麼或是可能變成什麼,也就是不要有記定的成見。二、要嘗試不同的事物,並且在嘗試過程中不要自我評估。作者就利用這樣的假設前提下,進行了一連串的實驗,去驗證科學或心理貼『標籤』這個行為,對人的健康會有何影響。
書中的實驗,有很大一部份著重在老化這個議題上。在既有的觀念上,我們認為老化是個負面的形容詞,因此我們會開始限制老年人的行動,替他們做好決定,處理好所有事物,但我們採取這樣的行動時,我們也奪了他們自我控制的能力。這會不會才是快速衰退的重要因素?題外話,這段讓我想到前一陣看《大學生沒了》來賓提到︰『當我們替孩子決定太多,他們會不敢作決定、不敢負責任』,因此他們會喪失部份能力,承受不起犯錯的事實、不敢冒險犯難,他們的人生也就同樣受到侷限;回到這個實驗,當我們限制小孩的行動時,造成能力缺陷時,我們會認為是限制者造成的錯誤,但反觀對於老年人的限制,為什麼我們卻視為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措施?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現象。
書中也提到一個關於老人普遍的狀況,並且提出一個問題,『只記住有意義的事,算是健忘嗎?』,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趣,每個人對於重要事情的看法不同,也會隨著年記得增長,而有不同的感受。我們知道大腦記憶區,有分為永久記憶區與暫時記憶區,年長者會記住小孩的名字,但也許記不得生活上的事情,你能說他健忘嗎?我們是站在年輕人的觀點去看年長者的世界,我們覺得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生活重要的事,老年人不需煩惱這些事時,覺得家人事他唯一需要在意的事情,那他自然不會去記住那些生活瑣事,難道我們就必須替他貼上『健忘標籤』嗎?
除了老年人的實驗外,當然還有一連串針對『貼標籤』對於身體健康狀況所產生的影響。『標籤會讓情況改變,診斷變成了自我應驗的預言;標籤會引導我們去搜尋可以證實假設的資料』,學過科學的都知道,所有研究都有其假設情況;學過經濟的知道,經濟模型會把許多影響因素作簡化;醫學利用分類法將病理情況作分類,並且利用看似專業的數據去判辨是否符合條件,常用二分法去作劃分,但生理狀況卻是一個連續性的變化,也許昨天高一點,今天低一點,這些數據也會根據外在條件而有所改變,到底是病症產生了這些數據,還是因為這些標籤,而造成數據得達成呢?
雖然這本書提到的一些實驗,我覺得太過於鑽牛角尖,為了驗證而實驗,但其也點出一些不錯的觀念。這些健康數據可以提供指引或想法給我們,我們應該是自己健康的專家,不時去檢視去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當我們產生什麼情況時會發生怎麼樣的結果,而醫生也許某方面的知識比我們多很多,但自己才是自己身體的專家,我們的健康狀況不能完全倚賴診斷的結果,畢竟這也是一個統計上的結果,我們應該嘗試去掌控自己的狀況,我們生病有所疼痛時,是一直持續的還是其實有些時候是不疼痛的,或許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細微的觀察,來控制自己的狀況,而不是被動的仰賴醫學診斷。
最後要感謝聖文學弟,在我身體虛弱時分享這本書給我,讓我更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一些病痛其實也有預防措施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