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讀書心得]資產配置投資策略

不管是投機或投資,都會提到所謂的交易策略,投機的停利停損,投資的買進持有,或彼此交叉應用,為的就是克服人性的貪婪與恐懼。大家都知道低買高賣,但沒有人說得準低點高點,往往都是在一頭熱時,高點購入,市場一片哀嚎時,跟著賣出。人常常會受到外在環境所影響,而做出不理性的判斷,因此,才需要利用一些交易策略、機械式操作方法以避免主觀認知影響。而這本書所提的正是資產配置的策略,如何利用不同的投資標的、不同的投資比例,降低風險提高獲利的方法。這本書主要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利用一些數據來說明為何要做資產配置,第二部分說明目前市場上有哪些投資標的可供選擇,第三部分則提供一些案例來做說明。
第一部分提到一些蠻重要的觀念,像是平均報酬相同時,標準差大者,雖然在短期內可能獲得較高的報酬,相對的風險也會變大,且以長期來說,複利效果會較差,因為波動幅度大,指數的影響相對就降低了。而另一個重要觀念,在做資產配置時,希望標的之間盡量找到負相關程度高的。以上面的觀念來說明,如果平均報酬相同的話,正相關標準差相對於負相關的大,負相關之所以標準差小,是因為當一個正走向與附會取得平衡,如此可以降低標準差。不過,通常很難有標的能長時間能走勢相反的,像是債券與股票、美元與黃金,雖然在主體認知上,這兩類往往會成相反走勢,但最近這兩類卻呈現正相關走勢,但這也不令人意外,因為經濟本來就難以準確的預測,眾人的消費行為沒有一個準則,所以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因此在資產配置的觀念中,不去做過多的行情預測,而是適時適當的去調整比例。
所以在做資產配置要考慮以下三點:
1.未來風險、報酬與資產類別相關程度無法預知,因此不可能有預知完美的投資駔合。
2.資產類別較多的投資組合通常優於較少的投資組合,但超過12種分散投資的效益就會遞減,且會增加管理成本。
3.最棒的投資組合就是符合自己的需要。需要的是一份好的計畫,不是完美的計畫。
第二部分簡單介紹一些投資產品,這部分如果要深入研究的話,可能還必須自行去尋找相關的資料去補足。這裡節錄一些我得到的新知識。匯率波動是影響國際投資效果重要因素之一。由財務會計的觀察,每家企業只能設籍於單一國家,財報只能採用單一貨幣計價。如果投資組合夠分散,市場風險因素、規模風險、價值風險會決定投資組合表現。
第三部分則是我認為最重要,也是獲取最多知識的部分。要投資當然要先預測行情,因此資產配置關鍵要素之一就是合理的行情預測,書中他提出兩種模組;1.風險調整後報酬:透過市場歷史價格波動率,預測各種資產類別相對的未來績效。2.採用經濟因素:像是利用政府公布的GDP等數據預測未來經濟走向。
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念,價格變動率本身並不是風險,而是衡量某種經濟風險的統計值;像股票的價格變動或債券的市場價格等,這種波動本身就屬於正常現象,而我們關心的是這些數據帶來什麼影響,像是股票價格的變動代表大家對於公司盈餘預測的看法;債券市場價格的變化說明投資者對於通膨的看法。由此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數據去判斷未來的經濟走向,來選擇適合的投資組合,而不是只關注價格的短期波動。這觀念就會應用在上面所提的第一個模組,用這些歷史資料去預測未來走向。不過當經濟狀況發生變化或產生不確定性時,價格波動率會發生突兀的變化,但每種資產類別的價格波動率,相對於其嘎資產類別而言,大體上是相當穩定的。所以藉由分析各種投資蘊含的風險,然後加總承擔相關風險而得到的報酬溢價,就可以估計該投資的預期總報酬。舉例來說:通膨3%、國庫券的無風險實質報酬0.5%、大型股票的股票風險2%,所以總體累計的報酬率就是5.5%。
以經濟因素預測報酬,ˋ根據經濟成長假設,採用由上而下的架構。由於企業盈餘最終會反映於股價,經濟成長預測可以用來用測股票報酬。
股票報酬 = 每股盈餘成長 + 現金股利 + 市場本益比變動
盈餘成長:企業盈餘是股票市場的長期驅動力樣。盈餘來自於GDP成長。
現金股利:企業會把一部分盈餘當作現金股利。股利分配的越多,意味企業可保留、可供投資的資金越少,因此未來盈餘成長可能會受影響。
市場本益比變動:本益比是股票投資人對於每$1盈餘所願意付出的代教;投資人如果相信企業實質盈餘成長會增加,就願意支付更多的代價來換取預期盈餘流量,所以本益比提高。市場本益比變動會影響整體投資報酬,但完全不會影響股利。
美國聯邦準備委員會(簡稱聯準會,FED),其實就有點類似我國的央行,其主要的任務,1、控制GDP成長速度而達到充分就業目的,2、控制通貨膨脹。所以美股就從FED的貨幣政策,或發布的相關訊息做為判斷,同樣的,台股也可以根據央行的消息就行判斷。
上面有提到本益比,是個還蠻好觀察基本盤的數據,因此本益比我們可以觀察下面幾點:
1、本益比會隨通膨情況變動;通膨上升,企業未來盈餘的現值會減少,導致股價下跌,本益比也會跟著往下調整;反之,通膨壓力減緩,企業盈餘的外來購買力提高,股價也會跟著走高。
2、如果多數投資人相信企業盈餘的成長速度將快於平均水準,股價將因盈餘預期增加而上漲,本益比也會跟著上升;如果盈餘成長不能按照預期發展,本益比還是要回歸常態水準。
企業盈餘會因為經濟循環而波動,所以本益比也起伏不定,因此,又發展出了一種新的數據,股價/GDP,如此又可以避開本益比造成的雜訊。
固定收益如債券的報酬較股票容易預測,因為通常只受利率影響。固定收益報酬=投資當時的殖利率+殖利率變動;殖利率變動=通膨、無風險報酬、信用碼差的變動。而利率走是主要受到兩個因素影響,實際通貨膨脹與預期通貨膨脹。實際通貨膨脹轉具,利率會走高、債券價格下跌。如果通膨壓力緩和,利率會下降,債券價格上漲。而通膨預期發生變動,也會造成利率變動。但,如果預測錯誤,則利率會朝反方向調整。但是預測利率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幾乎不可能預測通貨膨脹變化或信用碼差變動,因此,預測要稍微保守一點;寧可實際狀況讓我們驚喜,而數無言以對。
最後,提到了一些行為財務學。書中提到,累積財富的3要素:恆心、時間與成本控管。而根據研究顯示,金融市場行情並不是造成投資計畫失敗的原因;投資計畫失敗的主要原因,通常是投資人本身所造成的。在行為財務學裡觀察到,當股市處於漲勢時,人們看法較樂觀;處於下跌行情,看法則比較悲觀。巴菲特之所以能讓波克夏在20多年成長了數萬倍,很重要的一點,即是別人悲觀我樂觀,別人樂觀我悲觀,但要完全克服人性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且投資人往往過度強調最近發生的資訊,對長期基本面不夠重視。所以人們通常會購買近一年表現最好的基金。且,一般人所謂的「好」投資或「壞」投資,往往也是根據最近的價格表現判斷(也就是自己賺賠多少做為判斷),而非考慮經濟基本面。對於個股也是類似的情形,對於價格偏高的股票,投資人對於企業未來的盈餘能力總是太有信心;反之,對於盈餘成長潛能信心不足。
行為財務學也提了 些很有趣的現象,像是:人們通常不願承受自己判斷錯誤,因此很多人願意支付高額費用給經紀人或者投顧,讓他們成為代罪羔羊;也提到,過度自信的投資人,總是相信自己擁有足夠的知識與資訊,遠超過其實計的擁有的程度。所以這些人的交易過度頻繁,績效反而不如市場。更有趣的統計是,通常過份自信的投資人是男性,相較於男性,女性對市場通常都比較有長期的看法,女性較能夠堅持原訂計畫,表現往往較好。
這本書,老實說對於初學來說會比較深一點,因為著重在於數據的呈現,所以有點偏向教科書的解釋方式,比較沒這麼生動。且提到一些名詞也比較有深度,不過的的確是資產配置的一本好書,因為利用數據總是比用文字說明來的更有說服力。我也必須再多翻個兩三遍,並且還須不斷的擴充相關的知識,才能真正的了解其中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