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電影心得]華爾街2:金錢萬歲(Wall Street:Money never sleep)

這部是去年9月左右上映的電影,雖取名為華爾街2,但與第一集關連性有限,未看過第一集可能對其中一些橋段不甚了解,但並不影響對整個影片的理解(我就沒看過第一集)。整片是以金融海嘯為主軸,次級房貸導至老字號金融業者倒閉,這之間牽扯到一些不為人知的秘辛;像詹姆士先賣空股票,然後再散布謠言,造成恐慌性賣壓,壓低股價後在低價收購、併購。很多金融資訊是掌握在有權、有錢和有影響力的人手上,所以主角的老師Louis Zabel在公司倒閉前勸主角離開華爾街,並把錢花在刀口上;即使主角是個有能力、有野心的人,但可能也不敵那些不符事實的傳言。Louis Zabel因受不了公司倒閉的打擊,臥軌自殺,主角為了老師展開一連串的復仇計畫。
"Is Greed Good?"(貪婪好嗎?),劇中最關鍵的一句話;貪婪是進步的動力,但過度貪婪就像劇中的反派腳色Bretton James,當主角問他"What's your number?"(意指退休後要多少錢才能達到預期的生活),他回答"More.",因其貪得無厭,不懂節制使自己陷入危機;那我們反觀金融市場,原本金融商品,有多少錢就買多少東西,然後可以融資融券,接著進行槓桿操作,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冒出,而這些靠著金融工具創造出來的價值,並無實際產出,也未必有實體需求,就像荷蘭的鬱金香狂熱(Tulip mania),或者比較貼近大家的網路泡沫化、次級房貸,大家都有個夢,共同吹出個泡泡,以為可以永遠賺錢以小搏大,但泡泡終究會被吹破,那些虛增的數字,還是被打回原形,小散戶賠錢了,但那些有權有勢的人呢?
「道德危機」,劇中簡單的解釋「拿了你的錢卻完全不用負責」。我們想想金融機構是不是就是如此?劇中的例子簡明扼要,當銀行發生虧損可能倒閉時,尋求政府的援助,政府為避免產生一連串的負作用,所以得拿納稅人的錢去填補虧損,這也是當初金融海嘯時所被討論的問題;賺錢時就是資本主義,但發生問題時,卻是社會主義,這些資本家不需承擔風險,因而發展更多複雜的金融工具,而受害的卻是這些賺著小錢的民眾。再舉的例子,共同基金,投資者除了要提供資金外,還須依一定的比例繳交管理費、手續費和保管費,可是當基金虧損時,這些共同基金有何作為嗎?
這部片雖然對每個事件、環節沒有描述的很深,但也點到一些問題,Greed is good,但在追求任何事情時,必須要了解其價值與意義,並且為其負責,如果只是追求More and more,那可能就變成了Gameble,而陷入金錢遊戲與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