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基金理財的六堂課

就我看過幾本坊間的理財入門書籍,其實內容都大同小異,像定期定額可以分散風險,但有些書籍(尤其在大多頭期間出版的書),往往忽略風險帶給投資者的影響;像我看投資公會秘書長蕭碧燕所寫的「買基金為自己加薪」一書,雖然對新手而言是相當容易入門的實用手冊,持續定期定額如果走過一個景氣循環的確能有不錯的獲利,但書中卻沒提及,在空頭時代,不好好檢視基金,基金可能會面臨被清算的命運,這可不是堅持定期定額就可以解決的事。而這本「基金理財的六堂課」,是網路上大家所推從的新手入門書籍,雖說有些觀念可能也沒有完全提及或者不同投資者所需注意到的事項,也許這些也很難用一本書一一說明,但對於初入投資領域如我的人,受益匪淺,可以釐清不少觀念,也可以更深入了解一些基金會使用到的相關數據及工具。不過如果有看過邱教授的另一本「第一次買基金就上手」,可能會發現有章節有重複的部分,因此網路上也會建議,先從「第一次買基金就上手」建立基金的基本觀念,再從「基金理財的六堂課」更深入的了解買基金必須注意的問題。在這篇文章內,我就我所吸收到的知識與大家分享,因為每個人所蒐集到的資訊不同,所讀過的書籍也不同,因此有些我已懂得可能就不會列出,我所不懂的可能你已經了解,如果想要更進一步了解,就歡迎自己去細細品嘗囉。
理財這門課首重資產配置,若要深入細分可能不是一般大眾所能理解,因此常會簡要的利用年齡做為資產配置的依據;而本書提及一個頗為實用的方法,用一百減去你目前年齡,即為你可以考慮投資高風險(如股票)的比例,例如:我目前22歲,那我可以投資高風險的比例即為78%。雖然有些粗糙,不過在剛接觸資產配置時,是可以參考的,先建構大方向,再依據自己的能力與能承擔的風險,去進行微調,可不是說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以這個比例去市場廝殺阿。
在投資領域,如果以最粗劣的方法畫分,通常用三種面向進行投資標的的分析,分別為:基本面、技術面、消息面。所謂的基本面,以要投資一家公司來說,通常是沈是該公司的財務報表,看其資金流動等等數據做為判斷;技術面的話,可能就是利用一些均線、KD線等等,去判斷其趨勢;消息面,通常就是看一份訊息對其公司的影響,例如有一份政策對於某公司屬於利多,可能會考慮加碼,反之則減碼。在本書中提到市場效率的觀念,所謂的效率市場,市場上的資產價格反映所有相關訊息的狀態。弱勢效率,股票的價格反映出所有過去價格所包含的資訊,技術分析就無法再對未來價格有效的預測;半強勢效率,股票價格已反映所有公開資訊,此時基本分析也就多於了;而一個強勢市場,連內線消息都已反映,因此,就算擁有內線消息,可能也無法從中獲利。蒐集這些資訊容易,但如何判斷市場屬於何種效率市場?哪些資訊已經反映在價格上?因此現在也越來越多人提倡ETF(指數型基金),一種價格隨著大盤指數而波動的金融產品,免除了人為動操控的缺失,至於ETF並不在此篇網誌討論的範圍,就不詳述了。
定期定額時間越久,分散風險的作用會逐漸減弱,是不是有顛覆你的觀念?好像很多書都沒有提到,Why?雖然定期定額的確有分散風險的作用,但對於金融機構來說,定期定額是可以定期定額跟你收手續費,而且你定的越久,他就收的越多,他們怎麼可能跟你說這背後的意義呢!其實很簡單的就可以說明,為什麼定期定額時間越久越沒有分散風險的能力。因為定期定額開始單位數少,所以當你下一筆買進時,所佔你總單位數的比例高,因此他能有效的將你的成本拉低;相反的,定期定額久了,單位數累積多了,後來買進的單位數,相對於本身擁有的單位數而言少了,因此他對整體成本的影響變低了,能分散的風險就低了。所以定期定額非萬靈丹,過去的媒體把他太神話了,雖然他是個儲蓄的好方法,但我還是要強調,你要懂得你投資的是什麼,還有你資產配置的策略是什麼。
由於他很多篇幅與"第一次買基金就上手"太相似,偏重於基金是什麼,而不是一些投資理財的觀念,因此就寫到這裡,希望大家有所收穫,也希望各位能多提供點意見囉

沒有留言: